• 业务咨询  
  • 025-58096905  15851874617    
  • |    
  • 在线咨询  
  •   |  
    高职旅游类专业“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19 15:38:51   来源:第46卷S1期  作者:崔英方,丁洁,赵侃,陈仕涛,汪永进 点击次数:   打印

    【摘要】课程思政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基于新时代旅游类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以“品中国景观、树爱国情怀、讲中国故事”为根本任务,通过挖掘提炼课程思政元素,构建了“融思政案例、活教学策略、微育人目标”的“三维一体”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框架。以“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为案例,通过课前预习,课中的激发、探究、练习,课后迁移等教学流程,展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施过程,调查反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并进行有效评估。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国旅游地理,职业教育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产生,源于在2014年制定的《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1]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此作为标志推动并正式开启了课程思政相关研究的新阶段[2]2020年9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该计划的重点任务之一,指出要创新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到2023年,职业学校需培育遴选出10000个左右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3]近年来,在职业教育领域,各高校和有关学者纷纷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和实践。郭慧和李峻峰[4]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调研,发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需要在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落实主体明确责任、扩充资源搭建体系、完善制度健全体制等四个方面,进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王丽华[5]从时代需求、理论依据、原则规定、路径设计四个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内在理路。杨晓珍和王文权[6]认为课程思政具有思想政治性、德育性和教育性三重属性,其生成逻辑在于提取课程思政元素,实践路径在于融合修炼。王石和田洪芳[7]提出应通过思政资源开发,改进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确立制度与考核等方式循序渐进地实现“课程思政”。李雅霖和胡澎[8]从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评价完善五个方面探讨了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何宽等[9]以专业群建设为切入点,构建了“三目标融合、三课程递进、三课堂联动”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探索了“GNSS定位测量”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建设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团队建设方式。杨阳[10]“大思政”教育观为指导,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评价改革三方面探讨“医学心理学”课程思政改革。涂琴[11]从机电类专业的特点出发,提出以专业知识背景元素为基、精神内涵和思想价值为翼的课程思政建设新方法。赵东旭和李胜连[12]对所构造的融合思政元素的英语教学对高职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效果进行实证分析。

    综上,课程思政能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为高职院校将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提供有效支撑。但目前课程思政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层面以及具有专业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对于如何通过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寻找思政元素与专业课教学的良好契合点,设计教学案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推动落实课程思政实效,仍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13],重在跟随时代步伐,为社会培养满足不同需要的“职业人”[14]“十三五”以来,旅游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功能愈加突显,文化和旅游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产业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15]。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文旅融合发展以及“旅游+”发展模式的深入推进,旅游产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民群众需求不断上升。作为服务行业,在未来发展进程中,急需吃苦耐劳、敬业爱岗、具备强烈的职业责任感、能够紧跟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具备融会贯通素质能力的多元复合型旅游人才。同时,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西方文化的深度融合,旅游业从业人员将身处多元文化背景,从业人员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信念和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文化自信,宣传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16]。因此,新时代旅游类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培养,更要注重社会责任感和思想素质提升培养[17]

    “中国旅游地理”是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是研究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在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担负着基础性、系统性及理论性的作用。课程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精神、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旅游资源等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本课程教学,将对旅游类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发展适应旅游发展要求的服务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围绕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以“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为出发点,深挖旅游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深化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通过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育人能力,将有助于为旅游产业发展培养有责任、有担当、专业技能硬、奉献意识强的复合型人才。

    2 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2.1 总体设计理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重要部署,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围绕中华文化深耕细作,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文化和旅游业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渠道和载体,作为新时代旅游人,要立足工作岗位,用具有时代特色的导游讲解词,用高质量的导游服务技能,展示生动立体的中华文明。

    结合新时代旅游类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以“品中国景观、树爱国情怀、讲中国故事”为根本任务,在课程教学中有意、有机、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将不同地域中的秀丽山河和悠久文化作为教学内容,深度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政案例”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中国旅游国情,深刻理解旅游兴国战略,树立为中国旅游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通过精心设计教学项目、挑选教学资源,活用“教学策略”,打造丰富生动的情境化课堂,引导学生从美学鉴赏和传统文化的角度传播美丽中国形象,讲好祖国古今文旅故事,促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形成旅游综合动态思维。通过每节课润物无声的“微育人”课程目标,促成学生“求精益求精、重文化自信、扬中国形象”职业素养的养成,以及“会沟通、善讲解、能创新”职业能力的提升。通过构建“融思政案例、活教学策略、微育人目标”的“三维一体”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框架(图1),使课程教学真正立足旅游类专业,助力培养具备卓越职业素养和深厚家国情怀的新时代旅游行业从业者。

     5.png

     1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设计理念

    Figure 1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sign concept of Chinese Tourism Geography Course

    2.2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框架构建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是从地理视角阐释中国主要旅游资源的形成原因及特点,要让学生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引导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传播美丽中国形象,课程内容多,涵盖面广,因此,提炼和挖掘课程中存在的思政元素,构建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框架是进行教学的重要工作之一。

    教学团队结合课程特点和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学情,对“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提取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工匠精神、文化自信、人文素养、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课程思政元素。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课程思政案例作为载体,通过恰当的教学活动和策略进行实施,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熏陶,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

    本课程所建立的“融思政案例、活教学策略、微育人目标”的“三维一体”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部分框架如表1所示,为教师在开展“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时提供参考。

    1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框架(部分)

    Table1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actice framework (Part)

    QQ图片20240419154844.png 
    QQ图片20240419154924.png

     

    3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3.1 案例描述

    案例选取“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通过课前预习,课中的激发、探究、练习,课后迁移等教学流程,选用案例分析、小组协作、情境教学等多种方法,深度认知中国自然旅游资源的多维内涵,使学生能够释读其形成原因、典型资源及美学价值,激发学生探究旅游资源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动机,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爱国情怀,牢铸民族文化自信。

    3.2 实施流程

    3.2.1 课前

    预习:通过智慧职教平台推送《中国南方喀斯特美景:桂林山水》宣传片、九寨沟、黄龙洞旅游APP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课前通过自学,了解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背景知识。

    3.2.2 课中

    激发:提出问题:你知道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古代劳动人民在喀斯特地貌上修建的灵渠及《徐霞客游记》的举例,表明中国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历史较为悠久,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同时,引导学生体悟徐霞客实事求是、不畏艰险、科学探索、一丝不苟的精神,培养学生“求精益求精、重文化自信”的职业素养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探究:借助微视频和动画资源,直观讲授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本条件及化学过程,穿插驱动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形成的自然原因。引入世界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案例分享,引导学生理解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感知中国泱泱大国的气概与骄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通过虚拟VR旅游资源,欣赏典型喀斯特地貌旅游地桂林山水、云南石林等地的风景,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探究不同喀斯特地貌景观形成的原因,既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又提升学生问题分析能力。设置“一站到底”挑战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的价值及旅游功能,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练习:组织开展“我眼中的喀斯特美景”PK活动,小组协作,选取典型喀斯特地貌景点,撰写导游词并进行模拟讲解,通过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扬中国形象”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会沟通、善讲解”职业能力的提升。

     3.2.3 课后

    迁移: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老年团、研学团、商务团等不同团型,选取合适的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设计旅游线路,并上传至教学平台,培养学生“能创新”的职业能力。

    3.3 实施成效

    整个课堂教学流程以能力生成为目标,全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显教学思维的发散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实施后,对班级学生进行了“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课程思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知识的紧密结合;93%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对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认识更为全面,对中国文化更加认同和自信,能够促进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的提升。

    4 结语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应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2]“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是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旅游类学生将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将为学生对接工作岗位打好基础。课程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的主战场作用,全面挖掘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了合理且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框架,教学实施优化课程思政内容的输出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是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一次有效探索和研究,能够将“诗和远方”的旅游事业扎根于祖国的大地上,实现新时代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03):54-60.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的通知[EB/OL].[2022-07-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29_492299.html.

    [4]  郭慧,李峻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改革建议[J].职教论坛,2020(07):163-167.

    [5]  王丽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2019(18):71-75.

    [6]  杨晓珍,王文权.高职课程思政的属性、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7):66-69.

    [7]  王石,田洪芳.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2018(14):15-18.

    [8]  李雅霖,胡澎.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进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5): 71-74.

    [9]  何宽,王金龙,曾晨曦.职业教育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测绘地理信息, 2022,47(05): 124-126.

    [10]  杨阳.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医学心理学》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5):61-74.

    [11]  涂琴.高职机电类专业《液压与气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J].液压与气动,2022,46(10):122-131.

    [12]  赵东旭,李胜连.融合思政元素的英语教学对高职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22,43(26):24-30.

    [13]  王岳喜.论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0):125-130.

    [14]  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9-12.

    [15]  林克松,吴娜梅,陈应纯.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特点表征与优化路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6): 72-76+83.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EB / OL].(2022-01-20). [2022-02-0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20/content_5669468.htm.

    [17]  贺静.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41(03):58-61.

    E-mail: zjplanning@aliyun.com   |    地址:南京江宁大学城月华西路1号     |    邮编:211100     |    Copyright © 2006 - 2016 Zijin. All Rights     |    苏ICP备160103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