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务咨询  
  • 025-58096905  15851874617    
  • |    
  • 在线咨询  
  •   |  
    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的 内涵、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18 15:14:32   来源:2023年6期  作者:刘若骞、王龙飞、范铜钢 点击次数:   打印

    摘要本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调查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业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现状、困境与优化策略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旅游发展需要探索多元模式、打造赛事平台,精准规划布局、美化乡村环境,保持文化“本色”、夯实基层治理,健全产业链条、保障农民收入,从而实现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资源与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业有效结合,助推特色体育旅游产业振兴发展。诚希望本研究可以为我国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优化路径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进入新时代后的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了描绘和设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村发展机制,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1]目前,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印发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称的通知》《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致力于乡村发展和经济振兴方面的配套政策,对各地乡村结合自身地域特点发展特色旅游给予政策支持[2]乡村振兴战略已纳入各省(区)乡村经济发展规划和方案之中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民族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结合本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的和模式,根据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强村富民”的目标任务与基本原则,大力开发本地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资源,使其与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有效的结合起来,为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出了一条“门槛低、见效快、普及广、收益好”的新路径。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学界的目光,聂春丽2020)提出通过“一带一路”战略部署来推动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新策略[2],李菊花2019依托少数民族的传统民俗及当地特色体育运动项目来构建体育旅游文化发展及文化长廊[3]张小林2015认为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文化旅游需要立足时代审美,开发体育旅游创意产品链[4]现有研究更多地从宏观层面探讨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业的发展[5][6],相对缺乏从区域的视角对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业助力当地乡村振兴战略实证研究。因此,以新疆、甘肃、青海、广西、贵州、云南、宁夏、湖南、内蒙古、西藏等省(自治区)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业为研究对象,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内涵结构、现状经验、困境问题及优化路径进行阐释与探索是亟需拓展的理论空间。

    1 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概念界定

    体育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7]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业业态,是集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及地域特色于一体的产业载体,具有表现力强、趣味性高、收益可观及投入成本低等特点。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和鲜明的经济属性,具备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实现经济收益的双重效果。特色体育旅游资源是少数民族旅游业的灵魂与生命[3],承载和凝聚着民族文化底蕴的传统体育项目以其浓郁的民族风味,满足大众体验心理、易上手及娱乐休闲性特点广受游客欢迎,成为促进民族交流的文化符号。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可以理解为: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多种多样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活动,通过发挥体育育人、育体、育德功能,使旅游者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传播少数民族体育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发展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2.1  产品内容丰富,助推乡村产业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不同,体育旅游产业资源禀赋存在差异[8]。通过对湖北、青海、贵州、云南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旅游项目调研可知,主要分为利用区域山水资源,开展登山、自行车等体育运动的游乐体验类项目;推广民族瑜伽、毽球等传统体育运动的民族特色休闲健身项目;融合民族节庆活动的赛马、射箭、打陀螺等特色风情类项目;体现民族特色赛龙舟、赛牦牛体育赛事表演及彰显民族文化的体育画册、泥塑等体育旅游纪念品销售5类体育旅游项目(见表1)。产业项目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为主,辅以部分现代体育项目和改进后的传统项目,开展地域以少数民族聚集区为主,以当地特色旅游产业为依托,使用政府和民间企业联合搭建的旅游市场与平台,使当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产业走上了规模化和效益化的发展道路。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进程中,各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及产业结构影响,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方式形态各异[9]。梳理实地调研结果,主要存在三种形态一是借助村寨文化旅游,对现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严格的保护,为游客进行完整的展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宣传的手段,打造宣传推广平台,用于吸引广大游客、民族文化科研团队、民族风情演艺团体等前来洽谈合作二是通过对本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改造,降低难度,增加趣味性和扩展参与范围,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民族体育活动。这些项目大都进行了软式化的改造,提升了趣味性,并且融入了当地乡村特色游的必备项目之中,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一大特色三是利用流行体育项目实现对当地特色体育项目的改造,举办半娱乐半旅游性质的乡村民族体育赛事,扩大项目的影响力,使项目对游客产生更强的吸引力,进而增加当地旅游产值,振兴乡村旅游经济。

                                表1  调研区域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产业的项目分类

    Table 1  Project classification of minority characteristic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surveyed regions

    项目类型

    对应的产业项目

    开展的地域

    户外山水游乐体验项目

    定向越野、登山、营地教育、划龙舟、垂钓、骑马、户外游泳、徒步远足、攀岩、沙漠探险、自行车、铁人多项等。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等。

    民族特色休闲健身项目

    毽球、双蹴、民族健身操、划船、登山、棋类、温泉疗养、村寨徒步游、民族瑜伽、健身气功等。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云南省昭通市和玉溪市等。

    民族节庆特色风情项目

    踩独木、秋千会、摔跤、打陀螺、拔河、赛马、射弩、顶扁担、抢花炮、抱花腰、跳火神、跳板、赛船等。

    云南省昭通市和丽江市、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

    民族特色体育赛事表演项目

    斗牛、秋千会、赛龙舟、赛牦牛、舞龙灯、节日登高、双人三脚跑、叉鱼比赛、跳竹杠、打马球、跳竹、登山抢姑娘、耍海会等。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遵义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与钦州市等。

    民族特色体育旅游纪念品

    销售

    体育画册、体育泥塑、绣球、马鞍、鞭子、武术器械、民族服装、光盘、马球、鱼竿、陀螺等。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等。

    2019年部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产业经济产值在整个区域旅游产业总值中所占的比率均在10%以上。国内热门旅游地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体育旅游产值达56.85亿,充分展示了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强劲实力[10]。地处西北的宁夏自治区固原市2019年民族体育旅游产值也达到了2.45亿[11],目前宁夏正在积极打造新的旅游方式和平台,大力推进回族风情园中的特色体育体验项目,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已然成为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注重产业规划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少数民族地区具备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景观。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的逐步深入,民族地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体育旅游区域协同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13]。调研结果表明,民族地区通过政府扶持、引进资金、对口支援等方式,打造诸如“美丽藏乡”“大美彝乡”“和谐苗乡”等区域旅游地理标志,改造和升级乡村旅游软硬件设施,规划和设计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景观,组织和展演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活动,期间形成了一批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品牌,如额济纳胡杨林徒步赛、黔西南独竹漂文化节、甘南赛马会、洱海耍海会、固原回族万人拔河赛会等[10]。从调研结果来看,10个省(区)的民族地区乡村体育旅游整体布局中,围绕“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计划,呈现出以点带片的辐射性发展布局方式。各地着力打造少数民族古村寨的体育文化展演活动,积极创建民族特色体育项目传承人推介制度,不断优化和更新传统的乡村特色体育旅游布局[12]西藏和四省藏区将精准扶贫政策与农牧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拓展出了“藏区深度旅游大环线”的设想,囊括了几乎所有的藏区旅游目的地,推出了11种藏族特色传统体育项目,并将其纳入了藏区品牌旅游项目建设规划之中。另外,青海、广西、新疆、贵州部分民族风情旅游线路中,选择了数个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化示范园建设项目,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重要示范项目,形成了基于康养、民俗、文化、冰雪、休闲、探险等体验项目为主的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度假带,将同一地域不同民族的特色体育项目融合起来进行特色化打造,形成了区域竞争优势。

    2.3 深挖文化内涵,民族体育文化得以传承

    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的灵魂。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会在很长时期内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各项任务[14]尤其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正是保护、传承与发展乡村传统文化的有力抓手。近些年,各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的利用本地特有的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农业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文化,使民族文化与体育旅游文化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类型。新疆、云南、贵州等地尝试拓展丰富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产品类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西藏、青海、广西等地将研学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许多民族地区主动邀请来自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等部门的研究人员,对本地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旅游价值进行评估设计,形成针对不同人群的特色健身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出“自驾游、徒步越野”的特色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建立了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创客基地,打造出了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民族风味浓郁的特色体育旅游产品类型,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2.4强化服务管理,乡村基层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成为提升乡村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在强化民族特色体育旅游规划、建设、服务与管理的过程中,带动了乡村基层治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在民族地区旅游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成为民族地区乡村体育旅游区域的光鲜名片,各地纷纷制定了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本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在各地旅游局、民委、教育、农业、林业和文化等部门的协同努力下,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已经形成跨区域、集群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一系列展现民族地域特色、富有浓郁民族风情标识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模式正在形成。新疆、贵州、云南、广西等地为提升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服务管理水平,当地旅游管理部门组织和加强了对体育旅游组织、企业、团体、个人的业务培训和技能指导,部分地区还邀请民族传统体育活态传承人做专门培训,使本地提供的体育旅游项目既能保持民族特色,又适宜于向游客展演。管理部门协同民族地区乡镇、村组委员会相关人员,借助现代科技信息平台,提高旅游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积极推展本地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增加了乡村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形成过程中的知识与科技含量。在构建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品牌体系方面,所调研的区域都做足了“功课”,例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本地民族体育职业学校联合起来,利用清明歌节、社巴节、赶秋节、跳香节等民族节庆时期,针对本地旅游人数众多的特点,构建出了以“毛古斯、打溜子、跳香舞”等大型节日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文化赛会活动[15],已发展成为湘西旅游线路中的著名节庆旅游品牌。

    2.5注重居民参与,乡村居民就业收入提高

    乡村振兴重在强村富民,乡村居民富裕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初衷与落脚点。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具有较强的区域性,本地居民拥有先天的地域优势与传承优势,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推进中,本地居民是推动产业发展,助力区域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为本地居民就业创收提供了新的途径,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例如,贵州将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融入景区,独竹漂、花样陀螺、猴面鼓表演等特色项目被打造为当地旅游景区的品牌产品。甘南藏族自治州利用每年7月的“香浪节”,推出“藏族赛马会”“大象拔河”“押加”等固定赛事活动[16],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参与和体验,成为本地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品牌体系的重要名片,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村寨旅游品牌的宣传,增加了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实现了村民的增营与增收。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困境

    3.1 产品同质现象普遍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旅游的资源开发及品牌打造,其重点在于具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的特色体育旅游开发模式。调研发现,在同一区域,少数民族特色体育的开发类型非常单一,例如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体育旅游开展较好的5个县(市),每个县推出的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产品都是打陀螺骑马,因为旅游产品内容相同,游客只需择定其中1-2个县进行目的性游玩,便可结束旅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客流量和旅游产业的收益率。部分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旅游的开发模式也近似趋同,基本上都采用“融资+用资+开发+宣传+包装+回资”的模式,对地方群众的积极性调动不够,使本来生机勃勃的少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被打造的死气沉沉,缺乏活力。不少民族地区的特色体育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村寨展演+村民参与”已成为固态模式,与民族特色体育有关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少,种类单一,久而久之对游客的吸引力减小,造成地域旅游竞争活力下降。

    3.2自然环境受到破坏

    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信息化时代,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旅游的信息传播速度以及交通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游客可以更加快速便捷地通过不同的交通工作前往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观光旅游。同时,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势必会对原有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一些地区过度强调旅游业的商业开发,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例如,少数民族体育节庆活动会吸引大量的游客,游客观赏之后景区往往会留下很多生活垃圾,对原有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特别是像草场、雪场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一旦被破坏很难很快恢复。例如,赛里木湖举办的“那达慕”比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湖畔植被受到严重损害,政府不得不投资1000万元新建马场[17]。因此,政府必须重视特色体育旅游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科学规划提升景区以乡村整体自然环境、卫生条件、人文环境,从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3.3 民族文化挖掘不足

    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行进程中,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自身的民族意向”需要保持。调研发现,近70%的展演类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已经和项目本身的“民族本色”相去甚远,“乡土味”和“民族味”流失严重。例如部分地区的“打马球”流变成“打垒球”,“秋千会”变成普通的“荡秋千”,“赛龙舟”成为“水上龙舟游”等等。部分游客反映没有领略到当地民族特有的体育活动文化魅力,一些项目的传承人也表示由于旅游机构的过度包装,使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民族风味“发生了变化。还有一些地区在当地的现代体育场地表演复古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形式不伦不类,表现形式不中不洋,项目属性不城不乡,受到游客和群众的诟病,其承载民族特色文化、经济效益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传统体育项目等载体自身价值未能充分展现,体现出顾此失彼的发展困境。分析深层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体育旅游在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缺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式保护意识,未能良性消解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特色项目、民族区域文化传承二者之间的矛盾,需秉持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的核心发展理念,避免过于追求经济发展效益,

    3.4 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让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又要求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打造环境优美、舒适宜居的乡村自然环境,保持和传承乡村特色文化资源[18]。但从调研结果来看,西藏、青海、新疆、宁夏、甘肃等西部省份的部分民族地区旅游管理部门,在规划本地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项目时,与地方体育局、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局等职能部门在执行对接环节沟通不畅,从项目的规划到执行开发各职能部门间缺乏多元联动的沟通机制和协作模式,因此造成一些项目的无序开发和反复开发。例如同样的“蒙古族摔跤”展演活动,不同部门各行其是,虽然承办同一活动,但活动内容却截然不同,评判的标准五花八门,展演的方式和类型差异较大,在一定程度上让游客难以分清楚“藏式摔跤”“蒙式摔跤”“现代摔跤”的区别,诸如此类的现象在上述省份普遍存在,部分程度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浪费,影响了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项目的品牌和知名度。少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需要有特定的传承机制才能完整的留存下来,一般通过“家庭传承”“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三种基本机制进行传承[19]。通过调研发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进程中,现有体育项目传承机制受到挑战,以“家庭、家族、师徒”传承为主的传承机制弊端凸显,传统项目“正宗性”难以维持,很多民族地区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着失传的窘境。当前,部分少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的传承机制已经发生了变化,有些项目的传承派系十分混乱。例如景洪一带自称“傣族孔雀拳”和“扫地拳”正宗传人竟有数十人;自称会东“布依四门拳”正宗传承族姓的不下10家,甚至有部分商家也打着“正宗传承”的名义开展展演活动,这种现象破坏了少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传承的正常机制,干扰了传承秩序。

    3.5就业增收拉动有限

    虽然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旅游产品日益丰富,在一些区域甚至成为支柱性产业。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少数民族地域特色体育旅游的产业规模还非常有限,离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对地方就业与增收的拉动还不充分。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旅游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对个人的经济条件、文化素养、精英能力要求较高,使得乡村居民特色体育旅游的收益具有短期性与不稳定性。当前很多少数民族特色体育专业从业人员严重缺失,调研发现近80%的从业人员只是通过临时培训进入专业工作人员队伍,对少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价值意蕴了解甚微,专业人才的数量不够稳定,质量普遍较低,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的当前传承质量和未来发展空间。

    4 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化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科学研判战略推进的形势需求,不断探索多元模式、打造赛事平台,保持文化本色、防止过度开发,有序合理开发,夯实基层治理,健全产业链条、保障农民收入(如图1所示),实现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资源与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有效结合,助推特色体育旅游产业振兴发展。

    4.1 探索多元模式,打造赛事平台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已经成为当今乡村经济发展的普遍共识。探索多元化的体育旅游业发展模式,是打造地区体育旅游品牌,提升影响力、传播力及经济效益的根本保障。由于受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现状的限制,振兴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需要打破单一发展模式,寻找符合当地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产业更好发展的现实路径,将区域旅游向全域旅游推广和拓展,将融资、投资、用资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与特色景观旅游、特色文化旅游实现密切配合。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赛事是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打造的重要热点平台,通过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举办高规格的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赛事,不仅有利于传承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文化,更是向外界推介本地特色旅游资源的重要路径。目前,国内民族地区通过打造新型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赛事平台来吸引游客和体育赛事投资商,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案例和成功的方法[20]可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吸引力,在赛事选址、赛事赞助、赛事推广层面积极打造能够体现少数民族风情的民族地区特色体育赛事平台。在赛事选址层面,将赛事举办地选取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寨),使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的同时体验体育竞赛带来的震撼力,刺激体育消费;在赛事赞助层面,建立民族地区与外部企业、公司、社会团体之间稳定的赞助合作伙伴关系,保证资金来源;在赛事推广层面,重视赛事价值的塑造,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体育赛事平台打造,务须将赛事品牌推广与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旅游资源结合,塑造凸显民族特色的体育赛事平台与特色体育旅游品牌产品,助力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赛事推广。

    4.2精准规划布局美化乡村环境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需要经济产业进行精准布局与规划[21]。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资源的有序与合理开发,可以使特色体育旅游为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带来稳定的效益。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近期远期发展做出详细的规划,使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资源能够按照“选定+规划+开发+保护”的路径运行,寻求开发与保护并重的举措通过科学规划,可以结合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村、镇、寨的建设实际,加大投融资力度,改造乡村旅游软硬件设施和条件,开发出可为游客量身定做的专项体育旅游产品,提升地区整体旅游品质美化乡村环境例如,黔西南州普安县依托茶场打造山地自行车赛道,被成为“中国最美山地自行车赛道”,在赛事打造的过程中也带动了乡村自然环境、交通、餐饮、住宿、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的整体提升[22]

    4.3 保持文化“本色”,防止过度开发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用“产业兴旺”替代“生产发展”,要求在保护本地资源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和完善产业体系[23]。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游客,主要原因就是其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的“特别化”和“民族化”[24]因此,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线路开发、资源利用、传统项目开发过程中要注重通过独具民族特色的“本色”宣传和展演,让广大游客切身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文化增加旅游者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特色体育旅游产品的体验感,使游客不仅能够感受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的自然景色与风光,更能享受到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文化的人文魅力。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与制度,使更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到体育非遗名录之中,提升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吸引力,政府要在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审慎把握资源开发与商业化发展之间的平衡点,防止过度开发与商业化嫁接倾向,使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中,步子迈的更稳,前进的方向更加明确。

    4.4 有序合理开发夯实基层治理

    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的发展应尊重地域居民的主体选择。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更多地发挥规划、引导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市场的力量,而非大包大揽。在国家-社会双向发力的过程中,提升政府的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发展的治理能力,完善相应的治理体系。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的开发计划与程序应该与当地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资源的保护现状进行实地对接,及时发现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和问题,采取积极稳妥的手段予以消除和解决此外,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防止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唯一性”,管理开发的“独一性”,夯实基层治理,企业、单位、高校等多元主体均应加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进程中,形成多方献策、资金共融、成果共享的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4.5健全产业链条,保障农民收入

    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深入落实是保障小康社会建设成果,进一步解决少数民地区民生、经济问题的总抓手。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提升生活水平的基础。当前,我国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是发展规模有限,产品类型较为单一,企业组织过于松散,产业集聚尚未形成,再加上体育旅游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使得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很难持续性的保障农民经济收入。因此,亟需从产业价值链的视角(如图2所示),从内容创意—生产制造—营销推广—传播渠道—消费者等环节进行产业升级,尤其是应丰富产品内容、拓展企业组织、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式发展,整体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5  结语

    “乡村振兴”是党和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实践中作出的新研判和新战略,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已实现了全覆盖[26]。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已深入到民族地区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正在探索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方式和道路为新时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民族地区全面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不但需要秉持“做大、做强、做好、做精”的发展态度,要从改善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自身的发展理念和方式入手,积极吸收一切有利因素投入到特色体育旅游产业的升级改造过程之中,建立合理的机制与体系,努力提高旅游服务品质,提升旅游服务管理水平,使少数民族特色体育产业依托的载体更加稳固和坚实,发展的路径更加宽阔和明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聂春丽.“一带一路”视域下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6):88-94.

    [3]李菊花,张泰炜. 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开发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3.

    [4]张小林,孙玮,刘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创意开发研究—基于湘西德夯苗寨的调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1):156-159.

    [5]白晋湘.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使命与担当[J].体育学研究,2019,2(1):1-6.

    [6]中华人名共和国旅游部.湖南:精彩赛事促体旅融合发展.[EB/OL].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hn_7731/202011/t20201125_902915.htm.

    [7]中华人名共和国旅游部.“放心游宁夏”系列活动全面启动[EB/OL].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nx/202003/t20200325_852080.htm.

    [8]朱晓蕾.体育旅游对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影响与涵化模式建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8,41(8): 139-145.

    [9]许彩明,武传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升级路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9,36(5):555-561.

    [10]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第十一届“魅力昆都仑”文化体育旅游节开幕[EB/OL].http://www.nmg.gov.cn/zwgk/zdxxgk/shgysyjs/ggwhtsyfz/gyxwhtyfwhd/201907/t20190705_277265.html.

    [11]郑丽梅.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体育“元素—产业—空间”多层交互及耦合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19,26(7):20-24.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广西加快发展体育旅游产业[EB/OL].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gx/201909/t20190918_846921.htm.

    [13]方汪凡,王家宏.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4):12-17.

    [14]肖伟,田媛,夏成前.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体育发展方向与路径研究——基于乡村振兴与体育发展关联的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1):24-29.

    [15]钟秉枢,张建会,刘兰.用体育的力量,推进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来自广西乡村振兴的体育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3):21-31.

    [16]王军.乡村振兴视阈下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动因、条件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报,2019,36(1):65-69.

    [17]杨涛利.坚持环境优先那达慕移址[EB/OL].https://news.sina.com.cn/c/2007-06-01/153011940849s.shtml

    [18]肖伟,田媛,夏成前.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体育发展方向与路径研究——基于乡村振兴与体育发展关联的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1):24-29.

    [19]白晋湘,万义,白蓝.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治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0):1-7.

    [20]吴艳红,贺鑫森.民族国家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原则体系构建[J]. 体育学研究,2020,34(5):67-75.

    [21]赵富学,程传银,格桑卓玛.“体育援藏”进程中西藏体育产业结构综合定量与优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1):40-47.

    [22]黔西南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 || 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EB/OL].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202110/_14797277

    [23]于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改善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9):107-110.

    [24]王军.乡村振兴视阈下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动因条件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1):65-69.

    [25]王龙飞.产业价值链视角下我国武术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36(1):1-5.

    [26]冯琦.契机与前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现代化的发展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 35(4):436-440.

    E-mail: zjplanning@aliyun.com   |    地址:南京江宁大学城月华西路1号     |    邮编:211100     |    Copyright © 2006 - 2016 Zijin. All Rights     |    苏ICP备160103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