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引入行为注记法对南京门东箍桶巷示范片区夜间旅游活动进行调研。通过分析旅游者行为与季节、节假 日、夜晚时间点和休闲街区空间布局的相关性来研究夜游活动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 : 人们习惯于在节假日、夏季 夜晚出游,其中女性和中年旅游者比例最高,活动方式以动态活动为主,在 19 : 30 和 20 : 30 达到出游高峰; 休闲街区 人群密度与静态活动分布具有一致性,有多样吸引物的复合空间吸引力较大,女性对滨水空间、观影空间和手工艺 展示区情有独钟,青少年偏爱滨水空间,而老年旅游者多集聚在亭廊空间中,中年人是户外咖啡座的主要使用人群。 掌握不同旅游人群需求、拓展夜游时间广度、复合利用街区空间是休闲街区夜游开发应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 : 行为注记法; 夜间旅游; 休闲街区; 门东箍桶巷示范片区; 南京市
0 引言
城市夜间旅游是从日落到次日太阳升起的时间内 由旅游者和城市居民在城市范围内展开的以旅游休闲 为目的的各种活动的总称[1]。随着人们休闲方式的改变,“24 小时城市”在世界各地兴起[2],城市夜间旅游成为旅游发展的热点。现代休闲街区是消费者购买商品 和服务的混合经营场所,包含娱乐、餐饮、购物等多元化要素。由于夜游活动的时空限制和休闲特性,休闲街区 成为人们夜间活动的主要场所。然而,夜间旅游研究却存在着局限性。邱超等分析了84 篇夜间旅游文献,其 中描述性的定性研究占大多数,定量研究仅 6 篇,缺乏 细致的调研与数理统计,对于微观层面关注不多[3]。
环境行为学兴起于20 世纪 70 年代,主要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广泛运用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学等领域[4]。 目前,行为研究正逐渐走向微观,非常重视 统计分析[5]。行为注记法是环境行为学中的统计分析 方法,由 W.H.Ittelson 等在对医院环境的研究中发展而 来,包括观测区域的图形化表现、观测行为的清晰定义、 重复观测和记录时间间隔表、观察的系统程序、编码和 计数系统 5 个要素[6]。作为行之有效的调查方法,行为 注记法在西方有广泛的实践运用。A.J. Rutledge 对城市 公园使用者进行观测和分析,绘制人群密度图进行空间研究[7]; M.B.M.D.Arruda Campos 分析伦敦广场使用情况, 试图找到活动者位置与活动类型的关系[8]; W.H.Whyte 记录了纽约西格拉姆广场 100 h 的使用情况,对城市社会生活进行分析[9]; 丹麦盖尔事务所将人的静态活动细 分为 8 种类型,对哥本哈根、墨尔本等城市空间进行了近万人次的行为观测,并形成固定模式推广运用[10]; B. Goliδnik 对行为注记法研究案例进行了归纳总结[11]。国内对行为注记法的应用研究较少。戴菲等引用日本皇 宫国民公园的案例说明行为注记法的使用方法[12] ; 戴晓 玲系统介绍了行为注记法的运用经验,并对上海虹口区 进行了实地调查[13]; 陈旭锦[14]、赵秀敏[15]、吴昊雯[16]分别选取重庆人民广场、日本佐贺市滨水空间、杭州城市 公园进行实例分析。总体看来,该方法在国内旅游研究 中运用极为有限,反映出国内旅游规划领域对实地调研缺乏重视。本研究将行为注记、平面绘图和数据统计相结合,引入主客体多重影响因子对休闲街区夜间旅游活动规律进行多维度分析,也为微观旅游行为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对旅游活动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评价夜间休闲街区的使用情况,促进旅游功能的合理化布局,为城市夜间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范围
南京城南的门东箍桶巷示范片区拥有蒋寿山故居、傅善祥故居等重要景点,是南京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区之一。2013 年底门东箍桶巷示范片区修复完毕,以传统木质建筑再现南京城南原貌。对外开放后迅速成为南京市民和旅游者品味文化、放松娱乐的热门街区。根据《城南历史城区门东箍桶巷示范片区保护与复兴设计方案》,研究范围北至剪子巷路缘线,南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城墙内侧外墙,根据现状院落边界和实 际用地情况,东西两侧范围距现状箍桶巷路缘线 5 ~80 m不等,总面积 2.14 hm2( 图1) 。
1.2 研究对象
基于夜间旅游主体的特殊性,研究对象包括夜间在该区进行旅游活动的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17-19]。为了体现活动行为与使用者个体要素的相关性,样本的选择尽量满足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学因子的多样性分布。
1.3 研究设计
首先,进行预调研,确定区域范围与功能布局。为了便于统计对比和直观展示,根据示范片区范围界限并结合实地观测情况,将街区地图进行网格化处理( 单元网格为 7 m × 7 m) ,部分未开放空间不纳入预调研范围。 其次,采集使用者活动信息。将户外活动划分为驻立、 静坐、交谈等静态活动和行走、跑步等动态活动 2 种。 同时,为了便于快速记录信息,根据经验目测将使用者划分为青少年(0 ~ 18 岁) 、中年( 19 ~59 岁) 、老年(60 岁及以上) 3 个年龄段。为了研究夜间旅游活动在一天中的变化和季节性变化,在2014 年中每季选取工作日与非工作日各 1 天,每次调查以 1 h 为间隔选择 4 个观测时间点( 18:30,19:30,20: 30,21: 30) 记录活动人群的位置和状态。为保证观测的准确性,由 14 名观测员和 6 名 拍摄员组成观测团队。观测员定时分区域采用快照法 进行旅游活动注记,而拍摄员选取箍桶巷周边制高点进 行定时拍摄注记以补充和核对行为观测情况。在人流高峰时,观测注记不可避免存在误差,根据 T.Grajewski 等对空间观测的实验,这些误差并不会对观测结果有很大影响[20]。最后,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运用 SPSS 19 . 0 软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活动方式使用者的夜间旅游活动时空分布数据。 同时,运用AutoCAD、PhotoShop 软件绘制使用者的空间活动分布图,使调研结果直观化。
2 旅游者活动时间规律
2.1 样本特征
通过每季2次、每次4个时间点的观测,调查在 1 年中重复进行 32 次,在所有观测时间点共记录到旅游者 15 286 名。总体来看,非工作日、夏季夜晚出游的人数 较多,1 天中晚间 19:30 和 20: 30 是出游高峰,女性和中 年旅游者较多,夜游活动主要以动态活动为主(表1) 。
2.2 多元方差分析
多元方差分析用于研究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以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进行3 组多元方差分析,分别以季节、工作日与非工作日、夜间时间点为自变量, 以性别、年龄、活动方式旅游人数为因变量。各组因变 量受到季节、工作日与非工作日、夜间时间点变化的多重影响,所以在讨论某一要素为自变量固定因子时,控制另外2个自变量因素为协变量。首先,进行 Levene方差齐性检验。男性、女性旅游者人数为因变量,在方差齐性的原假设下,自变量检验概率 Sig值分别为 0.494, 0.528 。 同理可得,不同年龄旅游者人数为因变量,自变 量检验概率 Sig值分别为 0.410,0.321,0.663; 不同活动 方式旅游者人数为因变量,自变量检验概率 Sig值分别为 0.274,0.453 。在显著水平 α = 0.05 时,由于各项自变量检验概率均大于 0.05,故认为方差是齐性的,可以进行方差分析。其次,通过主体间效应检验分析各组自变 量固定因子与因变量的关系,并汇总结果(表 2) 。
2.3 不同类型旅游者的活动时间规律
2.3.1 不同性别。在自变量固定因子对因变量影响不显著的原假设下,在显著水平 α = 0.05 时,季节因素对男女旅游者夜游活动影响的 Sig值远小于 0.05,故否定原假设,即认为季节因素影响力显著。 同时,夜间时间点变化对男性夜游活动影响较大(Sig = 0.039 <0.05) ,对女性则相对较小(Sig = 0.123>0.05) 。工作日与非工作日因素对男女旅游者影响的 Sig值均大于 0.05,说明 该因素影响力不显著。 同时,对不同性别旅游者的活动情况进行比例分析( 图 2a) ,可以看出男女旅游者数量在不同时间条件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值得关注的是 女性旅游者夏季夜间出游比例高于男性 5.3 个百分点, 男性因为公务活动等因素在工作日夜间活动的比例要高于女性 2 个百分点。男性夜间旅游活动开始和结束均较晚,在 18:30 的观测点男性出游比例较女性少 7.9个百分点,在 21:30 的观测点则较女性多 2.6 个百分点。
2.3.2 不同年龄段。季节因素对不同年龄段旅游者夜 间旅游影响的 Sig值远小于0.05,所以不同年龄旅游者夜游活动均对季节变化敏感。同时,夜间时间点变化对老年旅游者影 响较大( Sig = 0.028 <0.05 ) ,对青少年 (Sig = 0.072>0.05) 和中年旅游者(Sig = 0.247 >0.05) 影响均不大。工作日与非工作日因素对不同年龄段旅 游者影响的 Sig值均大于 0.05,此因素影响力较小。 同时,对不同年龄旅游者的活动情况进行比例分析 ( 图 2b) 。在季节方面,暑假使得青少年夏季夜间出游十分 突出。节假日方面,青少年非工作日夜间出游的比重也 稍高于中年与老年旅游者。在夜间时间点方面,老年旅游者出游时间较早,在 18: 30 的观测点,老年人出游比例 较青少年与中年旅游者多4.9 个百分点。在 21:30 中年旅游者出游比例依然达到 17.4% ,体现出较为旺盛的精力。
2.3.3 不同活动方式。季节因素对不同活动方式的旅 游者影响都很大,工作日与非工作日因素的影响力均较小。静态旅游者对于夜间时间变化敏感性很高( Sig = 0.005<0.05) ,而动态旅游者对该因素变化不敏感(Sig = 0.412>0.05) 。同时,对不同活动方式旅游者进行比 例分析( 图 2c) 。静态活动在春秋两季的比例较动态活动高,良好的气候让旅游者更愿意停留下来,进行深度体验和交往活动。而冬季静态活动者占其总人数的比 例仅为 5.3% ,比动态活动者少 4.8 个百分点。同时,休闲街区夜间 19:30,20: 30 的户外表演丰富,游客乐于停留观赏,所以这 2 个时间点静态活动人数较多,分别占 36.5% ,37.9% 。动态旅游者仅仅是步行路过街区,旅游休闲特性体现不强,所以对夜晚时间变化也较不敏感。
3 旅游者活动空间分布
3.1 总体分析
以地图网格为观测单位,将单位网格范围中不同季节、观测时间点观测的总人数称为观测密度,将街区内所有单位网格观测密度进行汇总(图 3) 。夜间旅游者 在休闲街区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商铺较多的南北向主干道,而靠近城墙的东西向街道人流量较少。人 们喜欢在水景周边、手工艺展示点和餐饮店铺附近的户77人,普通街区观测密度只有平均数的70.3% ,单一吸引物空间观测密度 120 人,达到平均数的 156.2% ,复合 吸引物空间观测密度 158 人,达到平均数的 205.7% 。单一吸引物空间中,吸引力由高到低分别为 : 观影空间,滨水空间,手工艺展示点,户外咖啡座和亭廊空间。复合吸引物空间中,观影与滨水组合空间的游客人数最多。
3.2 不同性别旅游者的空间分布
男性旅游者平均观测密度为 35 人,女性为 42 人。 不同性别旅游者在户外咖啡座、亭廊空间的活动比例相 仿,而女性更喜欢在滨水空间、观影空间和手工艺展示点活动。女性在这 3 个区域的观测密度分别达到其平 均观测密度的 194.0% ,224.8% ,149.1% ,而男性对应 比值只有 182.4% ,205.5% ,136.0% 。这一特点在滨水 观影复合空间中体现得更加明显,该空间中女性观测密 度达到其平均观测密度的 243.7% ,而男性 只有 217 . 1% 。根据女性主义空间观,女性感觉反应灵敏度高,对 于环境感知评判也更感性化,喜欢浪漫的事物[21-23],而 水是饱含浪漫情愫的,“浪漫”两字以水为偏旁正是寄托 了“寓情于水”的文化取向,所以水景容易满足女性丰富 而细腻的情感需求[23]。贾艳艳等实证研究证明了水景是女性非常关注的景观环境,易于与女性产生情感共鸣[24] 。而女性对于观影空间和手工艺展示点的偏爱则 源于女性的休闲活动选择。郝利双对南京女性休闲活 动的调查表明,不管是节假日与否,影视活动一直是女 性休闲活动的重要内容[25]。谭命知调查了长沙职业女性最向往的休闲活动,其中旅游、看电影与歌舞剧分列 第 1,2 位,而夜间休闲街区的电影与艺术展示可以看作 是旅游与影视文艺活动的结合,无疑备受女性游客青睐[26] 。
3.3 不同年龄段旅游者的空间分布
不同年龄段旅游者空间分布差异较为明显,中年旅 游者人数最多,青少年与老年旅游者都比较少。青少年喜欢在滨水空间中活动,其观测密度达到其平均观测密 度的 223.4% ,而老年人则相反,对应比值仅为 129.9% ,差异明显。中年人是使用户外咖啡座的主体人群,观测 密度达到其平均观测密度的 108.4% ,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对应比值。然而,他们对于观影空间的喜爱程度却较弱。老年人喜欢亭廊空间,观测密度达到其平均观测密度的92.8% ,而青少年的对应比值仅为23.9% 。复 合吸引物空间中差异最明显的是滨水观影与咖啡座复合空间,中年人对于该空间的喜欢程度远高于其他人群,其观测密度达到其平均观测密度的 192.5% ,而老年 与青少年的对应比值仅分别为 64.9% ,71.8% 。青少年 活泼好动,水、植物等自然要素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 毛华松等对重庆沙坪坝商业步行街的调研发现儿童亲 水活动占其在步行街中活动的 31% ,水景广场的浅水区 中儿童表现出明显的喜水性[27]。亭廊空间主要提供静态活动,无法吸引好动的青少年,但却受到老年人青睐。 老年人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和对社会交往的需求,对于活动空间的安全舒适和交往功能较为看重[28-29],而亭 廊空间正为他们提供了适宜环境。中年人是消费能力最强的群体,而户外咖啡座往往需要消费才可以使用, 所以该空间更多地服务于他们。作为静态活动的观影 活动适合活动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同时其绚烂的光影色彩与动画形象又对青少年充满吸引力,而中年旅游者的 休闲活动选择更加丰富,所以对观影空间的偏好不如老年和青少年旅游者。
3.4 不同活动方式旅游者的空间分布
动态活动者平均观测密度为 45 人,静态活动者为 32 人。动态活动主要发生在普通街区中,主要是旅游者 行走通过,而静态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包括摄影、观赏、 闲谈、休息等。静态活动者占据绝对优势的区域包括: 亭廊空间、观影空间、滨水观影空间和滨水观影与咖啡座复合空间,其观测密度分别达到其平均观测密度的 140.6% ,406.1% ,465.5% ,321.8% ,而动态活动者的对 应比值仅为 22.3% ,80.3% ,64.7% ,35.7% 。对比发现,休闲街区人群密度高低与静态活动分布情况基本一致,静态活动与空间吸引力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旅游者 愿意在有吸引力的空间环境停留,而旅游者的静态活动则容易吸引其他使用者集聚,于是这种集聚又进一步提升空间吸引力,这种现象被称为“兴趣 中心效应”[30]。可见静态活动不仅是一种活动类型,同样也是一种吸引力要素,是形成有活力场所的关键。
4 休闲街区夜间旅游开发建议
( 1) 细致分析旅游人群需求。性别、年龄的差异势必导致旅游者时空感知和旅游活动需求的差异,而旅游 开发往往重视旅游产品设计,缺乏对不同旅游者活动规 律的细致关注。不同旅游者时空维度上的行为规律对休闲街区夜游开发具有启发作用。从时间上看,老年旅 游者结束晚间活动较早,可将其喜爱的戏曲文化活动安 排在较早时段 ; 针对青少年偏爱夏季夜间出行的特点,设计夏季夜游教育活动 ; 针对男性在工作日夜间出行较多的特点,相应延长酒吧、咖啡座等业态营业时间。从空间功能上看,老年人喜欢亭廊空间,设计师可以此为平台,增设休息设施和棋牌设施等,供老年人进行静态活动 ; 针对青少年喜欢戏水的特点,设计旱喷、音乐喷泉等多样化水景 ; 迎合女性旅游者偏爱观影空间的特点, 选择女性喜欢的轻松浪漫短片进行播放。细致分析旅游人群需求是进行深度旅游开发、保证旅游项目可行性的基础工作。
(2) 全面拓展夜游时间广度。目前门东箍桶巷示范 片区商铺大多在 21:00 左右歇业,休闲街区灯光秀结束时间为 20:30 。夜游活动高峰时段为 19: 30—20: 30,21: 00 之后旅游者减少并不一定是旅游者游兴已尽,而是因为夜游项目减少与沿街店铺歇业。 同时,旅游者工作日与 非工作日夜间出游意愿其实差异不大,但实际上工作日 夜间时段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表现在店铺歇业时间较早,旅游项目缺乏。这表明夜间旅游时间并没有被全部有效利用。纽约、伦敦和新加坡市的实践表明,休闲街区的 24 小时活力有助于地方经济繁荣,也能够更好地满足旅游者需求[31]。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夜间休闲街区需要有持续性的活动、通宵营业的场所、方便的交通与安全的环境。门东箍桶巷示范片区的商铺宜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增加酒吧、夜总会、俱乐部等深夜型商业业 态,增加 20:30 之后的户外旅游演艺项目,完善晚间交通服务,保障夜间环境安全。同时,开发者需要改变白天旅游淡旺季模式的惯性思维,关注工作日夜间旅游项目设计,满足旅游者每日夜间休闲需要。对于夜间旅游人数的季节性波动,在重视夏季夜游的同时,还可以根 据不同季节特点开发旅游产品,挖掘其他季节的夜间旅游潜力。只有全面拓展每天、每周、每年的夜游时间,才 能让游客更多享受夜游乐趣,推动夜间旅游全面繁荣。
(3) 复合利用休闲街区空间。休闲街区空间特点对旅游者数量有明显的影响,复合吸引物空间中旅游者的观测密度最高,静态活动人群也最密集,单一吸引物空间次之,普通街区最低。静态活动是旅游者交往活动的前提,对于户外空间活动水平的提高和场所活力的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休闲街区活力与空间复合利用程度有着紧密联系。门东箍桶巷示范片区部分空间功能不够丰富,靠近城墙的东西向街道缺乏吸引物,导致旅游者较少,街区需要增加吸引力要素,提升空间复合利用程度。复合利用空间可以提高休闲街区吸引力。“空间活力场效应”指空间环境与人的交互活动中产生 的类似磁场、引力场的现象,不同类型的空间活力场相互叠加,可以共同促进彼此活力场域的扩大[32]。例如偏 爱滨水空间的青少年旅游者与偏爱亭廊空间的老年旅游者在滨水亭廊复合空间中相互交流守望,营造和谐的 环境氛围,提升了该区域的吸引力。同时,复合利用空间还能保证休闲街区活力的持续性。亭廊空间可以在傍晚吸引旅游者,电影放映时段集中在 19: 00—21: 00,而酒吧咖啡座的使用高峰则在 22: 00 之后,它们构成的 复合空间可以很好地适应不同时段旅游者的需求。
5 结论
人们自古对秉烛夜游就有着美好的憧憬,城市夜间 休闲街区以其绚烂的灯光、多样的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 的旅游者,在丰富人们休闲生活的同时,也成为城市夜 间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依据行为注记法的调查原理,对旅游者在南京门东箍桶巷示范片区的活动情况进行 行为观测。在时间分布方面,人们习惯于在非工作日、夏季夜晚出游,尤其是季节变化对旅游者晚间出行影响 较大,夜间 19: 30,20: 30 是出游高峰,女性旅游者和中 年旅游者较多,夜间旅游活动以动态活动为主。在空间分布方面,休闲街区中有多样吸引物的复合空间吸引力较大,街区人群密度与静态活动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女性偏爱滨水空间、观影空间和手工艺展示区,青少年乐于在滨水空间活动,而老年旅游者多集聚在亭廊空间中,中年人则是使用户外咖啡座的主体人群。 因此,了解旅游者的不同需求、拓展夜游时间和复合利用空间是休闲街区夜游开发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
[1] 顾至欣.城市夜间旅游产品定义及分类[J].城市问题,2013( 11) : 98 -102 .
[2] Tiesdell S,Slater A M.Calling Time : Managing Activities in Space and Time in the Evening / Night-time Economy [J].Planning Theory & Practice,2006,7(2) : 137 -157 .
[3] 岳超,荆延德.中国夜间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13,6(4) :71-75 .
[4] 李斌.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建筑学报,2008(2) : 30-33 .
[5] 柴彦威.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 : 1-5 .
[6] Ittelson W H,Rivlin L G,Prohansky H M.The Use of Be- havioral Maps i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M]/ / Prohan- sky H M,Ittelson W H,Rivlin L G.Environmental Psy- chology: Man and His Physical Setting.New York :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70:658-668 .
[7] Rutledge A J.A Visual Approach to Park Design[M]. New York : Garland STPM Press,1981.
[8] Arruda Campos M B M D.Urban Public Spaces : A Study of the Relaton between Spatial Configuration and Use Pat- terns[D].London : University of London,2000.
[9] Whyte W H.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M].Washington,D.C.: Th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1980.
[10] Gehl J,Gemzφe L.Public Spaces-Public Life[M].Co-penhagen : The Danish Architectural Press,2004.
[11] Goliδnik B.People in Place : A Configuration of Physical Form and the Dynamic Patterns of Spatial Occupancy in Urban Open Public Space[D].Edinburgh : University ofEdinburgh,2005.
[12] 戴菲,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方法(4) ——— 行 动观察法[J].中国园林,2009(2) : 55-59 .
[13] 戴晓玲.城市设计领域的实地调查方法——— 环境行为 学视角下的研究[M].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174-203 .
[14] 陈旭锦.重庆人民广场调查及技术统计分析[J].建筑学报,1999(4) : 25-27 .
[15] 赵秀敏.游客行为模式与城市滨水环境设计——— 以日 本佐贺市松原川及佐嘉神社地区为例[J].城市问题,2006(2) : 85-89 .
[16] 吴昊雯.基于行为注记法的公园使用者时空分布与环 境行为研究——— 以杭州为例[D].杭州 : 浙江大学.
[17] 黄玉梅.城市夜间旅游研究——— 以南京为例[D].南京 : 东南大学,2007:23-25 .
[18] 于萍.夜间旅游与夜经济 : 城市发展的新动力[J].改革与战略,2010,26( 10) : 32-33 .
[19] 卢冬梅.厦门城市夜间旅游发展研究[D].福州 : 福建师范大学,2009: 16 -19 .
[20] Grajewski T,Vaughan L.Observation Manual[R] . Lon-don :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2001:70-72 .
[21] Vigil J M.A Socio-relational Framework of Sex Differ- ences in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J].Behavioral andBrain Sciences,2009,32(5) : 375-390 .
[22] 李佳芯,王云才.基于女性视角下的风景园林空间分 析[J].中国园林,2011,27(6) : 38-44 .
[23] 王芳.女性绿色空间环境设计[J].规划师,2008,24(5) : 27-29 .
[24] 贾艳艳,朴永吉.女性对公园景观空间评价的因子分 析[J].中国园林,2013,29(6) :77-81 .
[25] 郝利双.女性白领休闲行为特征研究[D].南京 : 南京师范大学,2014:26-34
[26] 谭命知.城市职业女性休闲生活研究[D].长沙 : 中南大学,2008:24-34
[27] 毛华松,詹燕.关注城市公共场所中的儿童活动空间 [J].中国园林,2005,21(9) : 14 -17 .
[28] 郭子一,徐峰.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8) : 93-97 .
[29] 周洁,柴彦威.中国老年人空间行为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5) :722-732 .
[30] 汤敏芳.城市休闲绿地使用调查——— 以上海市四平路鞍山 新村休闲绿地为例[J].中外建筑,2008(7) : 103 -105 .
[31] 胡华.夜态城市——— 基于夜晚行为活动的城市空间研 究[D].天津 : 天津大学,2008: 16-20 .
[32] 姚如娟.城市开放空间活力场研究——— 以城市广场为 例[D].合肥 : 合肥工业大学,2012:26-36 .